形势比人强,形势逼人强。
1月底,新冠病毒的警报从拉响,全国进入战“疫”状态。面对传染力强、隐蔽性高的病毒,正确指引,在线初诊,严防谣言、恐慌,成为重中之重。
于是,1月24日,阿里健康先后在支付宝App、手机淘宝相继上线互联网医生免费义诊服务,截至1月26日零点,阿里健康“在线义诊”服务的活动页面累计访问用户数近40万,每个小时平均近3000人发起在线咨询。。
随后,支付宝推出“疫情服务直通车”,汇总了疫情实时播报、在线问诊+送药上门、线上办事、爱心捐赠等10大类服务。
1月31日,阿里健康联手淘宝直播开通“专业医生直播答疑”。江西一位医生的直播有超过10万人次观看,1个多小时内回答100多个问题,工作强度相当于一台小手术。同时阿里健康还联合支付宝上线“心理援助专线”,面向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心理援助。
是的,战“疫”与时间赛跑,有速度、有温度、有深度,才是互联网医疗该有的“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而到了3月初,新冠病毒在国内的流行高峰已过,中心再次强调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七大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成为对冲疫情影响、提振中国经济的一个 关键词。
招商证券预计,近五年,“新基建”七大投资领域的投资规模将达5万亿元至7万亿元。未来两年,复合增速将保持在30%以上。技术渗透、产业升级必将成为主基调。
因此,在“新基建”风口下,被新技术、卫生产业双重加持的互联网医疗势必崛起。尤其是经历战“疫”,被验证的在线问诊、送药,医疗分析技术等有望快速普及。
用咨询公司德勤的形容:这将推进中国医疗行业的深刻变革,加速医疗服务模式数字化转型。扫除盲点、补齐短板,实现又一轮供给侧改革。
为此,3月15日,阿里健康公布新一轮组织升级,由朱顺炎出任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由他统筹阿里系的医疗健康创新,前端满足用户需求,后端提升医疗效率,打造互联网医疗的数字化“新基建”。
当然,互联网医疗健康不是第一天才有的新事物,赛道里玩家众多。但绝大多数玩家,要么业务沉淀在各个部门,没有打通、没有合力;要么只集中于在线问诊、导医、售药、知识普及某一环节,没能力贯通产业上下游,只能偏安一隅。面对新基建,可打的“牌”不多,反应也慢了很多。
就像一个行家告诉小郝子的:医疗上下游分散,规模大、痛点多,技术渗透少,正是机会所在。但是仅固守某个环节或者撒胡椒面地布局,见效慢、创新风险大,只有营造出一个生态,获得整体的力量,才能成为行业高玩。
一切就像治理大师德鲁克说的:先做对,才能做好。否则,跟风跟风!跑得越快,摔得越深。
理解需求,定义场景,场景即用户,用户即一切——这是互联网世界颠扑不破的道理。
因为,牛X的模式无须费劲解释,把它还原到一个场景,就可以跑得顺畅;解决痛点的服务无须费力推广,把它代入到一个场景,就能让人感到刷新三观的创新。
比如,返工潮来临,部分线下设施也酝酿开放。此时,抗疫很大的挑战就是抗传染,人员流动治理的要求极高。
社区网格治理的阵地战,变成移动战、鉴别战,如何避免瞒报误报、提升甄别效率,就成为 关键。
为了让社区打卡、企业打卡等成为现实,一群阿里技术人集中在杭州西溪路的创投中心,几十个人吃住在一起,24小时两班倒,就是要“爆肝”出“健康码”。
它随时集结申报情况,以红黄绿三种颜色确认使用者是健康、疑似、确诊何种状态,用二维码表现,代替纸质的路条、通行证。
2月7日,杭州率先推出“健康码”,随后在很高级单位的推动下,半个月便复制到全国200多个城市,总访问量超10亿,覆盖公交地铁、社区、写字楼、商场超市、机场车站等十大场景,大大提升了流动人群的安全系数,降低了战疫成本。
与之类似,阿里巴巴达摩院借助卫生部门提供的知识包,让机器人学习了与疫情相关的专业知识,只用几天时间,便为“浙里办”APP提供“智能疫情机器人”,用于新型肺炎的服务与治理。
它上线第一天,浙里办对用户咨询的解决率超过92%。此后,智能疫情机器人还同时支援了黑龙江、山东等地。
如此“爆肝”战“疫”的故事还有很多。的确,疫情之下,社会企业要扛起社会责任,无功便是过。
正如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所说:“公司用他们选择核心业务的方法和框架,来分析社会责任,他们就会发现……这是企业实现创新和提高竞争优势的潜在机会……其思维在未来的竞争中决定成败。”
这样,以技术创新提升供给,解决现实的痛点、难点,就完成了《商业的本质》里说的“探求真实,建立信任”。
阿里健康正可以利用淘宝(月活超8亿)、支付宝(活跃用户12亿)等作为服务出口,同步共振,向协同要效率,向整合要效益。在互联网医疗的用户端,立信、立格局。
例如,健康码就已经走向产业链上游,在杭州、温州连接整个医疗体系,市民可以一码通行,看病买药。
如此,阿里健康也不再局限于“药”的售卖、追溯,转而理顺阿里大健康板块的创新脉络,让商业有深度、医疗有温度,区别于其他玩家泛泛连接用户的散乱、浅薄,一切滋味就在那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当然,创新是否给力,不仅要看它有没有针对痛点,优化客户体验,还要看它有没有针对需求,提高行业效率?
2月10日,民政部基层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建议,打造社区防控应用,保护基层人员安全,并号召互联网公司开发“一个服务社区抗疫的软件”。
很快,阿里云便在微博上回应,称“我们已经预备好了”。它开发出一款免费的社区智能防疫小程序。开通后,社区一线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支付宝、钉钉等app在线完成居民出入登记、健康打卡、疫情通知等工作。
从此,社区人员再也不必天天打上百通电话,再上门摸排,依靠纸笔、Excel表格层层上报疫情信息,繁重、重复的工作都变成了手机的上简单的操作。
同样解压的,还有医院里的医生。
2月15日,达摩院、阿里云借卫生部门的病理信息、新近的学术论文,研发出一套针对新冠肺炎的AI诊断技术。有它的帮助,疑似病例的CT诊断,只需要20秒。
之后,该技术在湖北、上海、广东、江苏等16个省市100多家医院上线,对6万个临床疑似病例的CT影像进行诊断,正确率高达96%。
要知道,此类临床CT影像有300多张,单靠医生肉眼分析,每个病例要用5-15分钟,而且极易引发视觉疲惫,影响判定的正确性。如今,他们从看CT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更重要的临床救治中。
而在此前,浙江省疾控中心上线自动化的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它也借助达摩院的人工智能算法,把疑似病例的基因分析,由数小时缩短到半小时,还能精准检测出病毒的变异情况。
用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的话说:抗疫就是与时间赛跑,信息、数据以光速传播、运作,所以,数字化技术营造的空间,成为我们抗疫的避难所。
如今,这些技能合归一处,就构成了阿里在大健康领域的底座。
究竟,技术硬核的阿里云有计算力、数据,行业应用经验,思维硬核的达摩院有先进的算法、交叉学科能力。
它们融合在一起,形成大健康板块的生态担当,阿里就能用超常的速度,提升医疗的在诊断、手术、零售、慢病治理、公共健康治理等各方面的效率,造就多维、共生、高度协同的医疗“经济体”。
这才是真正的供给侧改革——它不是单一技术、应用或产品的升级,而是着眼整个行业在社会基础设施层面的升级。介时,所有要素数(据)智(能)化、互联互通、高度协同,变革着社会的生产方式。
相对的,垂直医疗平台“缺乏生态分担,创新成本、风险高,迫于行业波动大”的特点,暴露无疑;而部门各自为战的平台,无法触及行业根本,只能在原有系统上打补丁,难得有质量的增长。
一切就像《原则》里所写:很重要的,不是预知未来,而是知道在每个时间点上,如何作出合理的回应。新基建的风口下,尤其如此。
没错,无论是对用户,还是对行业机构,互联网医疗都不是去竞争的,而是有效运营社会资源创造价值的,善有为者,通则大明。而新冠疫情加速快进了这一过程。
未来,踩点互联网医疗,谁吹灯拔蜡,谁吃香喝辣,一年左右便能分高下,时间不欺人,咱们拭目以待。
文章地址:https://www.tianxianmao.com/article/online/8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