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害词:用户生成内容;话语重构;话语权;新媒体
一、用户生成内容的定义
用户生成内容简称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将UGC定义为“由业余人士通过非专业渠道制作的、包含一定的创造性劳动并在网络上公开可用的内容”。 ①
UGC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而兴起的。UGC与以往的主流媒体生成内容不同,它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即由原来的用户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一体化。随着技术的发展,媒体内容生产的UGC类型不断深化(表1)。
在各类媒体平台上,很广大人民群众的传播潜能被解放,随着传播的可实施性增大,接地气的群众内容得以在媒体平台中呈现。
网络发展至今,新媒体赋予受众自主生产内容、发布信息的权力,这促使用户不再甘心处于被动的地位接受信息,他们出于各种目的,开始自发收集信息并成为内容的发布者和创造者。
二、网络话语重构的因素
首先,从政治方面来看,新媒体影响公众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及对四面环境的判定,公众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经过互联网的改造和反映,已经不是现实中的社会环境了,公众根据网络社会环境对四面的现状进行判定,进而创造新的内容。此外,随着网络政策的完善,互联网环境更为开放,用户不再受限于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占社会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积极进入网络话语圈,因此不断冲击以往权贵阶级希望稳定的话语结构,造成网络话语结构的变革。
其次,从经济上来看,由于出现了更多免费的信息,传播者传播信息的目的转变为实现自我满足的需要(成为舆论领袖、获得公信力、信息共享),通过付费获取信息的必要性减弱(报纸、杂志等传统传播渠道正面临危机)。
此外,由于信源激增、信息泛化,下层民众可以广泛利用互联网获取大量信息,加速新闻民主化。
三、用户生成内容的网络话语重构过程
在过去很长的一个阶段,我国的话语结构呈现出这样一个局面:人民群众由于所接触并利用的传播渠道有限,对于外界的信息接触量少,他们接触外界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主流媒体生成的内容带有强烈的官方意志,因此人们常沉浸在官方的主流媒体所希望达到的拟态环境的效果。但在现今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的眼耳口鼻都得到了极大利用。
社交媒体的出现增强了新闻来源的多样化,强化了内容为王、特色为要的理念,在网络时代,受众多、杂、散、匿的特征更符合时代特点,易传易授从而创造出多样化的新闻内容,并且所传播的信息已经呈现出由“官意”转向“民意”的趋势。
在互联网环境中,传统媒体不再作为优选的权威信息发布机构,普通公众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为了主动的信息发布者,这种角色的转变与以往的媒体使用习惯大不相同。高度自主的信息接收与传播削弱了传统媒体通过信息垄断提高自身话语权的能力,话语内容也从权威化生产逐步转化为个性化表达。从话语内容的传播环境看,互联网环境充分弱化了传统媒体把关人的职能,并对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控制力逐步瓦解。网络信息发布机制的准入门槛过低,使话语内容不仅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意识形态方面的重大议题,也包括个人爱好、爱好等生活层面的个性话题。例如众人皆知的罗一笑事件。2021年11月30日,一篇题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微信推文点爆了朋友圈,该文出自 某杂志社主编罗尔之手。文章以一个深爱女儿的父亲的视角讲述了一家人与白血病抗争的历程。文章以营销的形式进行捐款,一日之内获得微信文章打赏5万的上限。但是后来很快真相浮出了水面,罗尔本人拥有经济能力为女儿治病,但却选择了依靠营销为企业机构获利。在现今社会,网民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一便捷的渠道还原真相。
话语表达范围从过去的以政治事件、重大突发事件、民生问题占话语内容多数,逐渐演变为边缘性话题进入话语圈、娱乐信息大量涌入的局面,话语方式也由从前的泛化、群集、主流演化为具体、分散、个性。从公众对话语内容的需求上看,网民不再满足于一些官方媒体机构和网站所提供的统一信息,他们更希望利用丰富的网络传播手段,进行话语内容的个性化生产,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表达自己很真实的观点,将说教转为对话或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在互联网环境中,网络话语内容的互动和交流呈现出多元、异质、真实的特征,使之成为布满活力的网络话语空间。
此外,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普通大众渴望意见表达的欲望高涨,他们希望可以有一个方便、快捷的渠道参与社会生活。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下层市井、草根阶层和弱势群体进入话语圈,导致信息量激增,大量用户生成的内容冲击着新兴上层阶层和以往权贵阶级希望稳定的话语结构。主流媒体的优势地位降低,逐渐达到用户自给自足的话语结构。
在用户权力意识觉醒并拥有了媒介话语权之后,开始在网络平台大量表达自己的意见。由于普通人民群众数量上的优势,互联网平台正迎来一个又一个信息高峰,大量用户生成的内容出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72亿。这群人或坐在电脑前或持有手机,在互联网上发表文章,并根据自己的逻辑做自己的“意见领袖”。然而在真正的世界,他们可能是教授、知名企业家,也许是工人或学生,他们也可能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但他们在网络上的议题可能涉及面之广到突发事件、社会热点、政府决策以及公众人物言行等问题。例如魏则西事件、雷洋事件、女排夺冠、脱欧公投……他们的每个帖子都可能代表着某种民意。
因此,人们正逐渐从过去封闭的、互动低的传播环境中跳脱出来,更倾向于活泼、自由的意见表达。在海量网络信息中,用户生成的内容已经成指数倍增长。在这种条件下,用户生成内容的网络话语正逐渐向高效、开放的方向发展。
四、用户生成内容在影响网络话语重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首先,网民被赋权但自律性不高,出现“离场介入者”与“键盘侠”。现实中,受众变为传播者之后,应具备的媒介素养相对缺乏,再加上互联网环境下匿名性的保护作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离场介入者”与“键盘侠”,给整个传媒环境带来一定的混乱。比如在微博热点事件爆出后常出现的网络暴力及人肉搜索,这些行为都会给新闻当事人造成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危害生命的现象。
针对此问题,无论是网民还是新媒体从业人员,均存在专业背景混杂、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文化和新闻专业主义教育的现象。对于这一点,媒体治理人员不得不警醒。新闻监管任重而道远,侵犯隐私、键盘侠等乱象屡禁不止。“注重力经济”导向下,用户在发布信息时刷新下限。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实行社会监督和举报机制,制定相关法律以及对社会各界进行相应的引导,塑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例如2021年11月4日,国家电信网发布《互联网直播服务治理规定》,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直播资质、直播平台的内容治理、网络直播信用体系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就是政府进行监管的一种表现。
其次,新媒体缺失把关人致使用户生成内容自由度过高。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终止信息传递的作用,由他们决定哪些信息很终能与受众见面。而UGC时代,用户与用户之间实际上缩短了沟通的距离,实现了“面对面”的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很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反应迅速,为了保持新媒体的活力,许多传统媒体也都给了自己的媒体项目以较大的自由权处理突发事件,方便和网友互动。但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把关人”的缺位,进而使用户生产内容的自由度过高。
因此应提高信息浏览准入门槛,限制未成年人浏览不良信息。政府在互联网治理中有义务承担促进发展和加强治理的责任。政府把关属于宏观层面,指对网上信息的整体内容来源与导向的把关。主要方式有: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扶持重点网站来贯彻自己的意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中国影响力等。
文章来源:未知
文章标题:互联网时代“用户生成内容”的网络话语重构过
本文地址:
文章地址:https://www.tianxianmao.com/article/online/5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