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老龄化问题,巨大的人口基数已是老生常谈。人口结构变化的背后,是随之而来医疗问题,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
对于基层市场而言,老人的医疗需求无疑是刚需,在近年政策的春风吹到之时,基层的老年照护服务是否已经跑出自己的形态?当互联网+护理频频被讨论时,又会给现在的养老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
欧美和日本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万-10万美元,我国尚不足1万美元,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独生子女政策,在外出务工人员增加的同时,独居、空巢老人成为一个庞大群体。预计未来二十年将有过半的老人变为空巢老人。
护理是刚性的需求,而养老则是具有一定弹性的需求。在未富先老的社会背景下,高端养老服务难以普及,市场将重心放在老年人基本需求的满足上。医疗服务、护理服务、心理疏导和监测成为市场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成为养老政策发展主线。2021年既是改革开放的40周年,同时也被认为是养老的“改革年”。大大小小的政策中,“改革”也成为贯穿养老事业发展的主轴线。除了宏观政策中屡次提到对医养结合、居家养老的推动,地方的政策也积极响应,探索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模式。
在各地的政策中,较为突出的是 、上海等养老重地。据一位 养老市场的资深从业者透露:“去年以来,对基层影响很大的是 市民政局发布的2021年1号文与20号文。”她所指的这两个文件,分别是《 市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实施方案》与《 市“互联网+居家养老”设施建设标准(试行)》,主要内容是针对嵌入式和中心辐射式社区养老机构,并为具体的服务制定功能、选址、建设等规范。这两个文件,影响许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始转型,逐步走向社区养老院。
而今年由泰康集团与九州通合办的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大会的会场就在 ,这与 的政策成熟、市场土壤肥沃不无关系。
虽然在政策鼓励下,社区的养老服务有了新的商业形态,但实际上对于经营者来没有太大变化,相反压力越来越大。介入“互联网+护理”等新型模式,养老、护理服务内容以及价格远远超出当今社会的收入水平。
2021年2月,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及试点方案,确定今年2月至12月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试点“互联网+护理服务”。
方案明确,开展试点的机构必须是确定取得资质并已具备家庭病床、巡诊等服务方式的实体医疗机构,派出的注册护士应当至少具备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互联网+护理服务”重点是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试点医疗机构在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前对申请者进行首诊。
正是像近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所说的,这是对现有资源存量的盘活,把现有的护理服务在总量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的方式来提高有限的护理服务资源的利用率。
实际上,在政策认可之前“网约护士”这种形式之前,根据易观的《中国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专题分析2021》,在2021年到2021年期间,上门护理服务以及互联网养老创业项目就曾于2021年呈现爆发态势。
这是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养老创业项目也随之爆发,早年随着上门服务的火爆,出现不少非理性投资。但那时的概念普遍称这种商业模式为——“O2O”。随着O2O浪潮落幕,居家养老市场也进入理性发展期。
从商业形态上来看,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本质上是具备地域性和分散性的O2O服务,上门护理服务在短时间内会快速发展,但单纯的上门模式在养老产业中只是一种中间形态,未来将与机构或社区相互合作,以寻求服务能力的拓展与价值的很大化变现。
在今年5月8日的卫健委关于护理事业的例行发布会上,焦雅辉透露2021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400万,相比2021年底的总数380万人,每千人口护士数2.74的数据有所上涨。但是面对4400万失能失智老人,即使到2020年底达到了计划的445万注册护士的目标,老年照护的缺口仍然巨大。
数据显示,2021年底,护理院(站)近800余个,康复医院800余个。老年护理从业人员队伍壮大,医疗护理员培训制度正在建立,老年护理服务逐渐由机构内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护理服务也跟随医改的脚步开始分级。
康乐年华养老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龙攀介绍,康乐年华从2006年开始涉足养老产业,12年来,已经在湖南、江苏、上海、山东、安徽等地运营了30余家医养机构,近6000张床位,服务数万老人。2021年10月,康乐年华与华人照护两家企业联合发布声明,公布两家达成战略合并。半年后的“养老产业陆家嘴峰会”上,龙攀再次对外透露,合并后的康乐年华集团已经获得明安资本1亿元的A轮投资。
龙攀认为,虽然目前养老服务是以机构为主,但从长期来看养老服务的供给结构,社区和居家环境中的养老需求会更加突出,因此康乐年华也正在结合市场和政策的方向,做一些积极的探索。“目前行业内还少有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的成功模式。”
“康乐年华集团除了机构养老业务,近几年借助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的扶持政策,利用社区中的闲置物业,打造嵌入式、微型化、连锁化的针对半失能老人的“龄家照护”模式。“龄家照护”集中了传统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三种优势,打通了养老服务很后一公里,是真正‘家门口的养老院’ 。”
龙攀所指的“社区养老”就是现在政策鼓励发展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据一位资深养老从业者透露,大部分老年人在社区中的需求,主要是吃饭和娱乐活动。
同时他也认为,在运营成本上,相对于集中服务的机构养老模式,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模式要承受更高的运营成本。虽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量很大,但需求方高度分散,且需求碎片化、多样化,需求频次不稳定,导致社区居家养老的运营成本与收入难以匹配。龙攀告诉动脉网记者:“你不知道客户什么时候要你去上门做服务,但是服务人员却要天天都有,今天做一单,明天做两单,即使也有政府采购服务做保障,但是总体运营成本还是比较高,难盈利。”
养老项目的盈利性是大家很关注的问题,一般来说,对于机构而言,主要看床位入住率是否能够覆盖前期投入成本与运营成本,各个项目的成本及收费标准有所不同。而社区照护的运营主要在人力成本上,据前述养老从业者透露,在单纯的社区日托方面,目前除了吃饭是可以计算的,其他的基本都是“赔本买卖”。
德勤的报告指出,目前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照料、托养服务、心理慰藉以及文化服务等,此类业务与家政服务的区分度不高,许多服务内容传统的家政服务人员也能完成,因此个人付费用户对此类服务企业的认同度相对一般。
在此前也曾有养老行业的创业者表示,虽然政策鼓励日间照料中心和打造聪明养老社区等方向,但是社区的嵌入式机构由于缺少医疗护理服务,只提供生活服务,一直是处于冷门状态,但是很希罕的现象是,很赚钱的是“给老人做饭”。
提到助餐,就不得不提到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相关部门发布的政策《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一文要求补足公共服务短板,其中养老占很大篇幅。而在《行动方案》中提到的四大重点任务之一推广城乡社区助餐服务,要害就是解决老人的吃饭问题。
实际上这是承袭了很先在日本出现的“日托养老”概念,实际上是与幼儿托付一样,目前在国内已有城市进行试水。主要从业者是家庭治理为主,负责的内容只是提供饮食、服药、日常娱乐等基础照护,但是目前在支付和服务内容仍然有隐患,在社区中仍属“冷门”,只是在政府提供场地和运营补贴方面,有一些政策。
关于居家养老、社区日间照料、嵌入式养老机构的促进政策不断出台。对企业的影响是,更加考虑如何拿到更好的地段,更好的场地去提供服务。具体问题更加依靠于前期的采购,比如所需要的床、适老化设备等一系列用品。同时,在义诊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何平衡社区居家服务中心的活动也是主攻社区的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医学博士乌丹星曾提出这样的观点:“我国三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目标、方向和逻辑是对的,这个体系先提倡居家养老,同时社区给予支撑,居家养老照顾不了的时候可以进入机构养老,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包括了从居家养老到社区养老再到机构养老,或从机构养老返回到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往返过程。”
根据德勤的研究,居家养老的商业模式包括B2B、B2C两类,目前大多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先通过“B2B”业务抢占地盘,扩展商业版图,待积累一定辐射社区后,继续在区域内开展“B2C”类业务,开拓新的用户或者向已经服务的老人提供政府采购外的增值服务。
预计在未来3到5年里,居家社区养老主要的付费方依然是政府,B2C业务仍处在探索和需求挖掘的阶段,业务占比较低,市场参与者将来应重点关注对个体付费习惯的培养。
从这样的方式来看,先有“站”,再上门,是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从动脉网记者接触的福寿康和金牌护士两家企业,护理站和社区驿站都是其提供居家服务的基础。
其中,在商业形态上,福寿康采取的是社区和居家康复护理叠加服务的思路,并且很重要的是,福寿康目前仅在上海地区布局,是“上海市高龄老人医疗护理保障计划”和“长期护理险”的首批定点服务机构,已成立站点42个,旗下员工2500余人,客户数达2.5万人,年度服务超250万人次。
虽然,就市场对养老服务的购买率而言,社区、居家养老形态与机构养老有一定差距,但是,随着近几年政策的大力推崇,对于基层的老年照护问题,目前政府一般都会提供场地和运营补贴。
龙攀告诉动脉网记者,以日间照料中心为例,政府会按照站点的不同档次直接进行补贴,此外,对于机构而言,也有按人头补贴的部分资金。
在玖玖整合照护CEO王冉铭看来,传统的养老机构床位是固定的,关起门来做服务,有多少床位就服务多少老人。但假如打开围墙,利用养老机构的医疗技术、专业团队和后勤资源来支撑社区网点,从社区网点作为出发点去为周边的居家长者老人提供服务,可辐射的范围更加宽广,能够为更多的长者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每位长者在不同的阶段需要的照护是不同的,为突破传统由单一护理员照护老人的方式,以及家庭、社区、机构和医院之间非此即彼的割裂状态。玖玖整合照护将目标锁定在75+,以长者为中心,以“长者评估”为入口,以“医院-机构-社区-居家”四级服务的联通为核心,以“个案治理”为手段,为长者提供全过程服务。
王冉铭说:“整合照护型养老机构跟传统养老机构的差别在于,在有机会的情况下,有效地去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支持社区居家养老,300个床位可能会服务800名甚至更多长者。”
在服务模式上,有别于直接面向社区和家庭,河北凯尔艾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尔艾德”)选择的是承接政府采购服务。凯尔艾德创始人王博告诉动脉网记者,政府会大批量采购企业的助餐助浴等服务项目,以虚拟货币的形式发放给老人,老人可持币直接到该企业的服务网点进行“消费”。实际上,这也是政府对居家养老形态支持的一部分。
在此前的采访中,有创业者向动脉网记者表示,中国的养老问题很大部分是因为缺钱,“老人也没钱,企业也没钱。”因此,许多保障老年人健康的服务其实是由政府在买单,民营资本由于缺乏可观的盈利模式,市场化进程受到阻碍。所以在商业模式中,政府实际上成为了B2B模式中的“B端”。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支付问题是要害问题,不提支付问题,宏观的指向只是一种鼓励,终极问题还是要搞清楚老年健康的支付方,如长期护理保险的试行制度就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这与医疗内的慢病、康复等问题如出一辙,在效果可见的前提下,解决支付问题,目前还是要依靠长期护理保险的普及。
中国的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目前在上海、青岛等十五个城市试行之后,已经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落地。目前很要害的环节是长者评估的问题,什么样的长者能够享受长护险?什么样的机构能够获得长护险的定点资格?如何通过有限的长护险资金,提供真正符合长者(个案)需要的服务组合?
王冉铭表示,长护险的评估实际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从资格和资金的角度,如何通过专业的第三方评估为长护险当好守门员,确保资金用在合适的人群;另一个方面是从效率和效果的角度,如何通过专业的个案治理为长护险踢好临门一脚,确保服务用在要害的环节。
从当前的市场情况来看,综合各方观点,目前的基层照护市场的问题包括:
民政局、卫健委责任交叉,责权不明
日间照料多为承接政府采购服务
照护并未被重视
分散的居家照护增加企业运营成本
强地域性
专业护理人员稀缺
居民消费思维还未转变
......
在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等18部门发布的《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养老床位中护理型床位比例不低于30%。”
虽然市场还没有探出一条好走的路,但就政策发布的力度来看,国家在努力的扶持民间力量,把老年人的医疗、生活环境变得更好。而其中,社区和居家的壁垒较低,是社会资本集中发力的地方。
在有利好政策之时,企业仍需着力于自身的经营模式,不能盲目追求政策的方向。需从市场的缺口考虑、从受众的刚需考虑,用新的方式、新的手段满足老年人远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实际上,当老龄化成为民生负担,需要民间资本与政府等多方发力,才能改变人口结构与消费水平矛盾带来的产业困境。而就目前的诸多困境来看,要实现基础的老年照护,任重而道远。
文章地址:https://www.tianxianmao.com/article/online/5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