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职场很流行的一个词就是“中年危机”,在以往的印象中,中年危机主要存在于50岁左右的职场人群,不过,如今互联网更新迭代加快,35岁已然成了互联网人的一道“坎儿”,从华为清退35岁以上员工,到各大互联网企业纷纷“年轻化”,中年危机已经提前到来,35岁以上的互联网人的去向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互联网行业“低龄化”大势所趋
根据国外知名调查机构的数据,互联网行业平均年龄呈整体降低的趋势。2021年,苹果员工的平均年龄是31岁,Google是30岁,Facebook是29岁,腾讯、华为是28岁。我们按照28岁的平均年龄计算,假设本科22岁毕业,那么到28岁已经有6年的职场年龄,假如是硕士研究生,到28岁已有3年的职场年龄,那么到35岁时,本科生已有13年的职场年龄,硕士则有10年的职场年龄。
而整个互联网到今天,也只有区区20年出头的发展历程。能在互联网行业干十年,等于经历了行业将近一半的高速发展时期。十年,对互联网行业而言,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了。
在前十年,互联网产业先后经历了三大门户时代、BAT时代,而后十年,互联网从PC互联网全面迈向移动互联网,这个阶段诞生了太多的独角兽,也淘汰了一些老牌巨头。不难看出,和传统行业不同,互联网是一个风云变幻的行业,这要求互联网企业必须保持“新鲜血液”,否则难以跟上行业变迁的步伐。
换句话讲,互联网是一个对“经验”依靠相对较低的行业,它不像医疗行业、也不像律师行业,它不需要太多的经验积累,也没有明确的条条框框,但它需要你拥有过人的创新能力,善于发现新技术、新市场。在这方面,低于35岁的年轻人显然“当之无愧”。
其次,互联网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把握创新技术的企业更简单成功。任何行业能成为顶尖者的都是少数,技术领域也不例外。虽然互联网从业人员众多,但从技术实力上讲,大部分人只是“码农”,同样是码农,企业为何不要年轻的,而要年老的呢?
二、快节奏、高强度“承压”之下,中年人显得“力不从心”
除了行业外部的大环境之外,互联网竞争的加剧,也导致企业内部的节奏不断加快,强度不断增大,面对这种局面,中年人也显得“力不从心”。
很近《工人日报》就对部分互联网人进行了采访,例如,从事非技术岗位的95后王望就吐槽他所在的电商企业经常加班,尤其是赶上“双11”“618”的促销活动更是“雪上加霜”。
这类吐槽并非个例,近年来互联网行业流行996的工作制度,即一周六天,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这样的节奏和强度对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可能不算什么,但对35岁以上的人就比较麻烦了。众所周知,一般35岁以上的互联网人都有稳定的家庭,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之下,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成了一道难题。
网上有一个视频非常接地气,它拍的是几个互联网大厂办公区晚上下班的场面,发现晚上8点到10点是互联网下班的“高峰期”,也有一部分甚至到11点以后才能下班。假如长期是这种工作强度,那些有家庭的员工如何腾出时间来照顾家庭,照顾孩子?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35以上的人来说,还要求他们像年轻人那样拼命无疑是不人性化的,但对企业来讲,他们追求的是利益的很大化,在狼性文化已成标配的情况下,35岁以上的员工不被企业重视也很正常。
再一个,那些刚入社会的年轻人不仅能胜任更繁重的工作,其索要的薪水也普遍低于很多老员工,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更高性价比的选择。
三、互联网人如何跨过35岁这道坎儿?
既然35岁这道坎儿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也要思考一下到底如何才能跨过这道坎儿?
首先,千万不要因为工作局限自己的视野。很多年轻人刚入职场就抱着“混吃等死”的心态,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这种得过且过的心态非常危险,若干年后假如你被公司开掉,你会发现你几乎“一无是处”——所把握的技术、技能都是过时的,很难派上用场。
这里的视野,即包括行业内的视野,也包括行业外的视野。假如你对技术感爱好,一定要捕捉前沿的热门技术,抓紧业余时间学习、充电,假如你发现自己不擅长做技术,乘早积累资源转型,不管是市场、公关、人力资源,你都要有一个目标。当然,这一切,很好都在30岁以前做好预备。
其次,假如可能,也可考虑从互联网行业转到传统行业。实际上,现在传统行业也在用信息化来武装自己,很多传统企业也成立了专门的部门来发展互联网业务。可能这些企业的待遇不如互联网巨头,但工作节奏、强度也缓和许多,对年龄的限制也应该没那么苛刻。
总之,传统企业快速执行“互联网化”战略,有助于吸纳更多人才,降低互联网人的竞争压力,对互联网人来说,这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职业选择。
文章地址:https://www.tianxianmao.com/article/online/5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