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互联网金融几乎切入了所有传统金融的领域。
而唯独一个百万级另外市场,让他们四处碰壁,举步维艰——这就是浩如烟海的票据市场。
来自中国银行业协会 2020 年的统计显示,票据累计承兑量已占到全国GDP总量的34.72%。
“中国真正懂票据的人,少之又少”,银承库的CEO王唯东曾说。
百万亿市场,如此一个潜力无限的市场,互联网玩家为何会如陷入迷宫中,难寻出路?
01 蓝海市场
占据GDP大头的票据,到底什么来头?
根据《票据法》的规定,票据是以支付为目的的有价证券。
票据分为两种,一种是银行承兑汇票,一种是商业承兑汇票。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的大多都是前者。
什么是银行承兑汇票?打个比喻,两家企业,A向B进了一批货,双方签订了合同,约定半年后,A付款、B交货。
但A因为某些原因,不能马上付款给B,便拿着采购合同委托银行,开一张或多张承兑汇票。
因此,票据可以理解为,银行给企业开具的“白条”或“支票”。
对于B来说,假如他急需用钱,可以选择把票卖给另一家银行,或者中介。
当然,提前套现,就需要付出必然的代价,会有必然的折价,好比一张 100 万的票据,可能B很终只能拿到 95 万。
说起来简单,但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票据,根本无法流通或激活,一直安静冷静僻静地躺在各家企业的保险柜中。
“这对中小企业来说反而成了一种负担”,果藤金融CEO李春雷对一本财经称,中小企业的票据额度纷歧,期限纷歧,承兑行纷歧,比较零碎,增加了银行治理贴现业务的难度。
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很喜欢做的,就是捡传统金融的“漏”——传统金融眼中的脏活累活,就成为了他们眼中的“金沙”。
如此,催生了可以打包小票的票据中介们,同时,也给了互联网金融切入的机会。
很火热的,就是理财类模式。
还是以上面的例子,平台从B企业手中,将这 100 万的票的收过来,就会先从理财用户的手中,将 95 万凑出来,先给B企业。
半年之后,平台再拿着这张票去银行贴现,平台和用户,共同分享这 5 万的利息。
对于B来说,提前兑现,获得了现金流,用于再生产;对于平台和用户来说,获得了利润——如此看来,的确三赢。
除了理财之外,还有很多平台属于“撮合”模式,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对接买方和卖方,某种意义上,就是把传统的线下模式,挪到了线上。
而他们的玩法,也还是集中在银行不肯意接单的小额票据领域。
某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票据帮手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021 年 11 月上线的金银猫票据贷,据称是“国内第一家运作互联网票据的企业平台”。
此后,入场者逐渐增多,并形成三大派系。
第一派系,就是银行系。例如民生银行的民生易贷、招商银行的小企业e家、安然银行的小票通。
银行系打的是银行刚兑的安适牌,相应地其年化收益率是几大派系里很低的。
第二,互联网巨头系,主要有阿里的招财宝、京东的小银票、苏宁及新浪的微财富。
这些平台主要是与票据中介等合作,依靠其流量优势做渠道办事。
第三,第三方创业平台,如金银猫、票据宝、银票网、票据客以及其他兼营票据的P2P平台等。
2021 年,票据行业迎来了集中发作,票据理财也一度被炒作成“很安适”的理财。
某种程度上,说是“很安适”也合理,因为只要票据是真的,很后付款方是银行,这应该算是稳妥的“刚性兑付”。
来自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中国票据市场发展陈诉》显示,从互联网金融介入票据行业到 2021 年 10 月,已有了 100 多家以票据产品为标的资产的互联网理财平台,它们推出了 3156 多只票据理财产品,累计交易金额超过 550 亿元。
一时间,互联网票据被认为是可以重构银行票据办事的一种商业模式。前景真的一片光明吗?
02 四处碰壁
潮水来得快,退得也快。没想到两年之后,互联网票据就开始了洗牌和转型潮。
先是巨头的离场。
京东和苏宁的票据业务,曾被很多媒体拿出来比较,谁更有优势。而如今,虽然双方票据业务还在,而声量锐减,再无新的动向曝出。
很多巨头,也悄然抬高了票据的准入门槛,从此前的百元起投改为至少千元起投。
而 2021 年年底互联网票据平台中汇在线的跑路,更是将新浪微财富拉下水,一度被媒体曝出兜底 5000 万,将当年所赚全部赔光。
还有,网易理财原有的网易银票产品,已停止销售。
此外,很多互联网票据平台,也出现了倒闭和转型。
仅一年之后, 100 家平台,便锐减到了 50 余家。
文章地址:https://www.tianxianmao.com/article/online/4956.html